在厌氧胶施工过程中,气泡和固化不完全是两大高频问题,不仅影响密封性能,更可能埋下管道渗漏、设备松动的隐患。掌握这些缺陷的成因与补救技巧,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。
气泡的产生多源于施工操作的细节疏漏。当胶液涂抹速度过快时,空气容易被裹挟进胶层,在螺纹啮合过程中形成密闭气泡;若螺纹表面存在油污或锈蚀,胶液无法均匀浸润金属表面,也会因局部张力不均产生气泡。此外,高粘度厌氧胶在低温环境下流动性下降,涂抹时易形成空洞,进而发展为气泡。解决这类问题需从源头控制:涂胶前用无水乙醇彻底清洁螺纹,确保表面无杂质;采用 “螺旋式涂胶法”,沿螺纹小径匀速涂抹,同时用毛刷轻扫胶层排出气泡;若环境温度低于 15℃,可将胶瓶置于 30℃温水中预热 10 分钟,提升流动性后再施工。
固化不完全的表现形式多样,可能是局部胶层保持液态,也可能是固化后强度不足。这一问题往往与三个因素相关:
一是密封空间的氧气未充分隔绝,如螺纹配合间隙过大(超过 0.25mm),空气持续渗入阻碍固化;
二是金属材质影响,铜、铝等非铁金属表面缺乏催化成分,需搭配专用底漆使用;
三是固化时间不足,高温环境下虽能加速固化,但至少需保证 3 小时初固时间,常温下则需等待 24 小时。
补救时需分情况处理:对未完全固化的部位,可先拆除连接件,用专用解胶剂清除残留胶层,重新涂胶后选用大间隙型厌氧胶并增加涂抹量;非铁金属表面需补涂底漆,静置 5 分钟后再涂胶;若因固化时间不足导致强度不够,可通过加热至 50℃并保持 2 小时的方式促进完全固化。
值得注意的是,缺陷补救后的检测环节必不可少。对于气泡问题,可在胶层固化后用超声波检测仪扫描螺纹连接处,确认内部无空洞;固化效果则通过 “扭矩测试” 验证,施加规定扭矩后观察是否出现松动,同时检查胶层是否均匀分布。此外,施工前进行小范围试涂能有效规避批量问题,特别是更换胶种或金属材质时,试涂后需测试 24 小时固化效果,确认合格后再全面施工。
厌氧胶的施工质量直接决定其密封与锁固效能,面对气泡和固化不完全等问题,既要精准诊断成因,更要掌握针对性的预防与补救方法。通过规范操作流程、适配工况参数,才能让厌氧胶充分发挥性能优势,为管道与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。